泰國企業家奇拉育(Chirayut Tiewsomboonkit)將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玉米芯,轉化為賦能農民與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。
在泰國北部遼闊無垠的天空下,金黃的玉米田隨風搖曳,遠處綠意盎然的山巒襯托出這片五彩繽紛的農田。然而,收穫季結束後,寧靜的田園風光被濃煙打破。厚重的煙霧瀰漫天際,這些煙霧來自於農民焚燒玉米芯的傳統處理方式。長久以來,焚燒被視為清理農田最簡單的方法,然而這也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,危害農民賴以維生的環境。
奇拉育在南邦府的一次旅途中,目睹這片煙霧瀰漫的田野,心中不禁自問:這種浪費與污染的循環是否能被打破?農民是否能夠避免破壞環境?而這些被視為廢棄物的玉米芯,是否能夠化為有用資源?
僧侶的智慧:廢棄物也有價值
懷抱著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的願景,奇拉育創立了Nippan Intercrop。然而,要說服農民放棄世代相傳的焚燒習慣,並非易事。「農民長期以來視焚燒為最便捷的土地整理方式,因此要改變這根深蒂固的習慣,需要耐心、同理心以及對農民需求的真正理解。」奇拉育回憶道。對於資源有限、缺乏替代方案的農民來說,焚燒是最直接且最經濟的解決方案。
在面臨挑戰的時刻,他憶起一位僧侶的話:「萬物皆有價值,即使是廢棄物。」這句話成為他的信念,讓他堅信廢棄物能夠變為資源。在與農民並肩合作的過程中,他傾聽他們的需求,深入了解他們的經驗,並共同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。憑藉這份信任,農民逐漸接受並轉向更永續的農業實踐。
經過不懈努力,Nippan成功地將玉米芯轉化為一系列環保產品:
l 可生物降解的動物墊料,為家庭和獸醫診所提供安全清潔的選擇;
l 玉米芯飼料粉,成為動物營養的優質補充;
l 栽培香菇的培養基,充分利用玉米芯的天然結構,支持高產農作物。
賦能農民,從一根玉米芯開始
奇拉育的努力不僅帶來新產品,也為農民帶來了希望與穩定的收入。Nippan每年收購約40,000噸玉米芯,農民每噸可獲得3,500至4,500泰銖(約104至134美元)。對許多農民而言,這筆額外收入改變了他們的生活,使他們能夠償還債務、供子女接受教育,並改善生活品質,享有更好的醫療與資源,進一步賦能家庭並促進永續農業的發展。
如今,Nippan已與超過4,400位農民合作,影響範圍遍及約208平方公里(相當於新加坡三分之一的面積)。每一季的收穫,持續加深Nippan與農民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,為家庭與環境創造長久的益處。
清澈天空與繁榮農田的未來
Nippan的轉型努力,已成功改善泰國玉米田的空氣品質。「我們用更清澈的天際取代了昔日的濃煙,為農民帶來更光明的未來。」奇拉育表示。他的願景不僅改變了農民的生活,也激發了更廣泛的永續行動。
Nippan憑藉其對「生物循環綠色經濟」(bio-circular-green economy, BCG)的卓越貢獻,榮獲2024年「APEC BCG大獎」,肯定其在賦能農民與促進永續發展方面的努力。
Nippan的影響力已超越農田,透過將廢棄物轉化為商機,展示了永續經營如何帶來深遠的改變。Nippan的成功,為APEC地區的微型、小型及中型企業提供寶貴的啟示,鼓勵他們重新思考經營方式,進而推動環境意識與經濟賦能的正向循環。
泰國企業家奇拉育(Chirayut Tiewsomboonkit)創立了Nippan Intercrop,將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玉米芯,轉化為賦能農民與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。(圖/APEC官網)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apec.org/press/features/2024/cornfields-of-opportunity--harvesting-sustainability-and-empowering-farmers
l APEC研究中心彙整